解读《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西咸新区到2025年,城乡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十五分钟健身圈”高质量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区人口的53%以上。全民健身活动与赛事常态化、多元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规范,新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组织网络覆盖全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名,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经常广泛。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主体持续壮大,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1.盘活城市空闲土地资源。全面梳理全区可用于建设健身场地设施条件的城市空闲地、高架桥下空间、边角地、老旧厂房、建筑屋顶、河流沿岸、公开水域等空间资源。严格落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合理安排,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投入使用。

2.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七个一 ”工程,到2025年,全区至少建有1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国民体质监测站、2个全民健身中心、2个体育公园、1个足球公园、6个游泳馆。各街道(镇)、社区(村)全面推进“三个一 ”工程。

3.加快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新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不少于4个、群众健身房不少于5个、全民健身园区1个以上、每年新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个、累计新增社会足球场不少于5个。实施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不少于57个(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一个)。

4.大力开展绿道建设。到2025年,全区健身绿道总量不少于50公里,各新城不少于10公里。

5.推进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要求,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发潜力,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在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和商业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二是持续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

6.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持续开发和打造昆明池公园水上运动精品体育赛事。充分利用“十四运”马术和小轮车项目场馆、西安国际足球中心、泾河新城体育中心等场馆资源优势,挖掘“体育+”发展潜力,积极承接和引进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品牌赛事。支持各新城及体育协会引进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

7.培育多样化群众品牌赛事。持续开展马拉松、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推动新区足球推广普及。定期举办全区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太极拳、操舞、健步走、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0场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10000人次。不断夯实新区马拉松、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品牌成果,使品牌效应逐步向社区(村)延伸,带动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8.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要求,帮助学生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持续办好两年一届的区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定期举办青少年啦啦操、乒羽赛、足球联赛等体育活动。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及有关协会作用,推进落实工间操制度。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休闲赛事活动,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

三是稳步发展全民健身组织

9.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及指导项目配比结构,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建设,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400名,到202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3000名,实现全区每个社区至少拥有6-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3支以上健身活动队,带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10.壮大体育志愿者队伍。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聘用退役运动员、健身达人、体育教师等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面向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招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1.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组织架构,为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四是优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12.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每年至少开展1次达标测试赛,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不少于3000人次,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以上。每年举办区级“五进”示范活动不少于3次。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幸福院等人员培训,每年培养体医融合骨干人才不少于10名。依托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宣传载体、网络平台,开展健康宣讲、居家健身指导等活动。

五是提升社区体育示范项目

13.创建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到“十四五”末,全区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20个,每个街道(镇)至少拥有1个全民健身示范社区。积极创建不少于3个集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等服务于一体的康养融合示范社区。

六是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14.传承经典弘扬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文化”战略,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打造一批与新区历史文化关联的高质量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定期开展辖区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晨晚练示范站点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全民健身事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七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15.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依托区域内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优势,创建国内一流的体育休闲示范区,依托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着力打造以足球为核心的体育消费集聚区,依托泾河新城体育中心打造集专业运动、全民健身、竞技娱乐于一体的潮玩运动汇集地,构建适应新格局、满足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6.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活力。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等形式,发放全民健身惠民补贴,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产品,激发消费活力,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对提高全民健身品质的重要作用,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八是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发展模式

17.加快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积极融入“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有序推动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提升改造,优化提升服务效能,使公共体育场馆更加便利化、人性化、专业化,提升用户体验感。


解读部门:教育体育局 咨询电话:3368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