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人民日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记事

微信图片_20180803102414.jpg

8月2日《人民日报》16版

怎样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海绵城市?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做出了有益探索。

随着“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迅速扩张,部分城市的街道社区面临“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窘境。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作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核心区域,沣西新城已建成海绵型园区24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5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140万平方米。这些“海绵”设施,不仅化解暴雨侵袭,更涵养出一座绿色生态新城。

生态打底

还原城市“自然海绵”功能

沣西新城在开发建设之初就按照西咸新区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生态塑造城市基底,以开放空间确定城市格局,顺应自然,敬重自然,构造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

芦苇荡漾,翠竹摇曳,碧波粼粼,一条6.9公里长的中心绿廊贯穿沣西新城,成为大西安中央公园。

微信图片_20180803102528.jpg

这条绿色廊道连接起渭河与沣河水脉,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景观遍布,宛若一条蜿蜒的绿色项链把大自然与城市串联在一起,并具有生物栖息迁徙、公共休闲、雨洪调蓄、雨水收集等多重功能。

除了中心绿廊,沣西新城还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和十字路口布设多个城市公共绿带及街头公园绿地,构建起河网水系、城市绿廊、环城绿带、社区公园等多级绿地网络内外渗透的公园城市。

“150米见绿,300米见园,1000米到中央公园”,沣西新城的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94公顷,人均超过21平方米,社区绿化率超过50%。

微信图片_20180803102541.jpg

绿色生态让水生态得以还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底。2011年,沣西新城率先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理念,通过绿地等自然区域收纳周边地块雨水,涵养水源,反哺城市。

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助力美丽中国,是沣西新城的初心和梦想。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沣西新城将这种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城市规划,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探新路,为群众美好生活谋福祉。

设计巧妙

形成四级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设施在哪里?究竟咋吸水?沣西新城的道路旁、小区里、绿地中,到处都能找到答案。

秦皇大道是沣西新城的一条主干道,这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低于路面,且为中间低两边高的沟状,植物景观也异于平常。仔细观察,路边没有雨水井,连接路面与绿化带的路沿石上却多出一些孔洞。

微信图片_20180803102555.jpg

  “下雨时,路面雨水通过这些导流孔进入生态草沟,草沟上的狼尾草、蒲苇、细叶芒、石竹等灌木花草都是耐水又耐旱的品种,能起到拦污净化、过滤吸附的作用。”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梁行行说,“生态草沟下,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逐层对雨水进行渗透、滞蓄等处理,同时补充涵养地下水;遭遇强降雨时,草沟吸纳不了的溢流才通过高于生态草沟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

  原来,这些特殊的绿化带就是一块块吸水的海绵,解决了市政道路的雨水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