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
首页/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宜居环境 / 生态 / 正文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陕西生物多样性“家底”知多少

什么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是联合国环境署提议的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性主题纪念日,定于每年的5月22日。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或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具有提供食物来源、作为生产原料、增添生活情趣、用于科研教育等直接价值,也有稳定生态系统、保护水土资源、调节环境气候、处理污染废物等间接价值。

陕西生物多样性“家底”知多少

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安全,陕西积极行动,开展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陕西分布有多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今天,我们一起盘点陕西生物多样性“家底”。

目前,陕西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932种,其中,以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和朱鹮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6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5种;种子植物4600余种,其中,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4种,中药材3291种,已知大型真菌资源达394种。

2023年长江流域重点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报告(陕西站)显示,2023年鱼类监测结果与2022年相比,种类数由2022年的78种属增加到88种属,新增虹鳟、尖头大吻鱥、斑条鱊、大鳍鱊、细鳞鲴、大眼华鳊、团头鲂、鲂、尖头鲌、中华倒刺鲃、片唇鮈、厚唇裸重唇鱼、鲢、花斑副沙鳅、斯氏高原鳅、长须黄颡鱼、长吻鮠、红狼牙虾虎鱼、河川沙塘鳢、乌鳢20种。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局长赵毅表示,新增鱼类中,河川沙塘鳢为首次在汉江中采集,刷新了该物种向西分布的纪录。

生物多样性保护,陕西在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陕西一直在行动。陕西省印发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修订并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等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如今,朱鹮和秦岭石蝴蝶从“濒危”发展到“壮大”:朱鹮从1981年的7只发展到如今的万鹮翱翔,曾经的濒危植物秦岭石蝴蝶通过人工繁育已大规模回归野外。

鸟类、昆虫、植物……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并记录。陕西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建立了213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43个、自然公园169个(风景名胜区28个、森林公园82个、地质公园14个、湿地公园43个、沙漠公园2个);组织实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工程,持续开展大熊猫、朱鹮、林麝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系列执法行动,对影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今天的三秦大地,从陕南到关中,再到陕北,候鸟翩跹,鱼翔浅底,已成常态,水清、岸绿、景美,一幅幅美丽生态画卷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