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一大早,西咸新区一家连锁药店的货架上一批新药准时上架,此前,它们经历了一段怎样的旅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最大的医药及医药冷链单体仓库陕西数字医药产业园一探究竟。
22米螺旋输送机,助力海量出货
在陕西数字医药产业园里,载满货物的卡车每天往来不息,叫号信息展示牌上清楚地显示着车牌号、收货人等信息,货车司机们在现场广播的引导下有序前往对应月台送货、取货。“在这里送货,我们可以提前一天在手机上预约时间,现场叫号,依次到指定月台卸货,送入仓库,非常方便。”司机李师傅说。
仓库的一楼,工人和AGV机器人高效协作,将经过检验、复核的药品投送至输送线入口。“AGV机器就像高级扫地机器人,它能够精准识别线路信息,并搬运到指定位置,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效率。”产业园负责人海川医药总经理肖作红介绍,仓库内建有3台螺旋输送机,其中一台贯穿一楼至五楼,高达22米,也是整个库区内的“大动脉”,可保证海量货物高速出库。
货物进入输送线后,从一楼入库至自动化立体库,这片区域是机器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可实现全天无休。自动堆垛机、输送线、机械臂和自动贴标机协同配合,将药品精准地送到特定地点,全程自动化作业。
出货时,机械臂会自动分拣出库货物,与AGV机器人无缝衔接作业,用“头”稳稳顶着货物,快速运送至分拣台。随着电子标签分拣、人工复核打包、自动贴标出库、螺旋输送机传送、滑块分拣机运送等一系列“丝滑”操作,药品被传送到相应集货区,配送司机通过平板输入订单信息便可自动取货。
“我们库内10台堆垛机支持2.2万个托盘位连续作业,每小时可处理450托。去年‘双11’期间,在它们的帮助下,仓库日出库达到了27.68万条。”肖作红介绍,园区还搭建了国内首个实时掌控物流中心出库节奏和库房温湿度的孪生平台,并建设了全覆盖的库房监控平台,在保障在库药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还可全面掌控库房情况。
园区的数字化转型于2023年完成,肖作红介绍:“以前的仓库可不是这样。老园区当时已经无法高效保障客户需求,有时很想当天给客户发货,但受制于园区情况,只能晚一点出库。”如今完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后,这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医药单体仓库、医药冷链单体仓库,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医药流通集散枢纽。
数字化转型,日供万家客户
数字化转型后,为仓库带来了哪些变化?
“最大的变化还在效率上。”肖作红说,目前,陕西数字医药产业园海川医药物流中心日出库量达3万箱,每天可向上万家终端客户发货,流通网络覆盖西部70余个城市和10万家医院、药店和千余家医药电商企业,“这个数量在之前的老库区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仓储系统,我们的市场不断扩大。”
当前,陕西数字医药产业园已入驻陕西海通医药有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陕西有限公司、陕西伟业医药有限公司3家总产值超1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2023年完成转型升级后,园区当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较2020年传统医药园区销售额增长119%。
借助高效的硬件设施,园区引导入驻企业通过优势渠道采购质优价廉的药品入库,共享仓储模式也无须企业大量铺货,就能够享受库存丰富、品类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以往“一企业+一仓库+一车队”的模式被打破,企业不用建单独的标准仓,想用多少货品可以随时取用,冷库制冷、系统维护、人员成本等费用都可以省下来,部分企业运营成本能够下降约75%。
能够开展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为给辖区企业数字化提供有效支撑,西咸新区在完善传统数字基建的基础上,全力促进超级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加速布局5G网络、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沣西新城、沣东新城建立了空天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先后引进落地了中国移动陕西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西安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智慧云服务基地、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总部基地四大运营商数据节点中心,机架数量建设达到3万个,出口带宽数据传输能力超过30T,服务器的存储能力超过100万台。
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西咸新区先后引育了华中数控、海尔卡奥斯等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了以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代表的“灯塔工厂”,绿能慧充等6户企业入选陕西省DCMM贯标试点企业,同力重工同力云大数据平台等4户企业产品入选省级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同时与陕西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共同打造“数据要素产业创新聚集区”,构建数据要素交易“产业链”,构建数据要素产业研究院、数据要素产业联盟,越来越多的新区企业加速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